DW中文-德国之声发文称:德国外交部周二表示,中国军方用激光瞄准了一架参与欧盟代号为“阿斯皮德斯行动”(ASPIDES)的德国飞机。
而据德新社报道,事件发生在7月初,当时一架德国飞机正在红海海域进行侦察飞行。飞行途中,发现一艘中国军舰正用激光瞄准飞机。激光照射至少在军事上被视为一种威胁姿态。
那么,事情的真相真如德媒报道的吗?
发言人毛宁面对法新社记者关于“激光事件”的提问,语气平静却字字千钧:“经向有关部门了解,德方所称的信息与中方了解的事实完全不符。”
这句话成为中方对德国指控的核心回应。
我就和大家说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。该事件源于7月初红海上空的一次遭遇。德国方面称,一架参与欧盟“阿斯皮德斯行动”的侦察机在执行任务时,被中国海军052D型驱逐舰发射的激光瞄准。德外交部甚至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发文抗议:“危及德国人员安全并干扰任务完全不可接受!”
01 侦察机还是间谍机?迷雾重重的空中遭遇
德国国防部描述的场景充满紧张感:一架由民航飞行员驾驶的“超级空中国王-350”飞机在红海上空飞行时,突遭下方中国军舰的激光照射。机上人员紧急中止任务,转向降落在吉布提基地。
德方强调这架飞机属于“民用性质”,由德国阿特拉斯航空服务公司运营。但细究之下,这架被称作“多传感器平台”(MSP)的飞机搭载了4名德国军人及专业侦察设备。
“比奇空中国王350”在西方国家广泛用于情报、监视和侦察任务,德国空军运营着三架此类飞机。外观与民用飞机无异,却装备着军用侦察系统——这种“军民两用”的配置,正是西方常见的低烈度冲突侦察手段。
中方观点尖锐指出,当德国飞机在中国军舰周围盘旋时,这已构成实质性的侦察挑衅。
一位军事观察者在搜狐评论中写道:“德国侦察机在哪被闪的?是在德国领空吗?不在本土待着,乱飞什么?”
02 无声的警告,激光武器的战场逻辑
激光在军事领域扮演着特殊角色。与实弹武器不同,激光属于非致命性警告手段,其有效作用距离有限。军事专家分析指出,如果德国飞机保持合理飞行距离,中国军舰根本没有必要使用激光。
这才是该事件的本质,也就是说,德国的侦察机距离中国军舰太近了,抵近侦察本身就具有挑衅意味,也就是我们克制,如果不克制,说其是“欠揍”,也不为过。而事后还恶人先告状,召见我驻德大使。
据媒体7月8日报道,针对该激光照射事件,德国外交部周二召见中国驻德国大使。
而这种光学武器对人员威胁较小,但能有效干扰或破坏机载电子设备。
博主“文雅笔墨”透露:“德国侦察机上的侦察设备被激光武器打坏,严重受损。” 尽管德方后来表示飞机已修复并恢复任务,但设备受损情况引发诸多猜测。
历史上类似事件频发:2022年澳大利亚P-8A反潜机声称遭中国军舰激光照射;2020年美军在关岛附近报告同类事件;更近的是2024年秋,德国“巴登-符腾堡”号护卫舰穿越台湾海峡时,同样遭遇中方激光照射和战机警戒。
一位网友在相关新闻下的评论一针见血:“我们激光照还好吧,又不是被火控雷达照。如果是火控照射,迎接德国侦察机的将是中国海军防空导弹了。”
03 水道之争,红海成大国博弈棋盘
红海这条宽仅数十公里的水道承载着全球贸易命脉——2023年超过2.6万艘商船经此往来,全球12%的石油贸易在此流转。也门胡塞武装的袭船行动让这里成为国际焦点。
2024年2月,欧盟启动“阿斯皮德斯行动”,德国派遣护卫舰和侦察机进驻吉布提基地。与此同时,中国海军第47批护航编队(052D型驱逐舰包头舰、054A护卫舰红河舰及综合补给舰)也在该区域执行独立护航任务。
两种护航理念在此碰撞:欧盟是多国联合军事行动,中国则坚持独立护航。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红海危机的根源在于加沙冲突,主张政治解决而非单纯军事干预。
航运数据凸显局势紧张:干散货船绕行率达56%,油轮超50%,集装箱船更达90%。航运巨头马士基预估,红海危机将使其年度利润波动高达30亿美元。
04 战略试探,激光光束照见地缘政治裂痕
就在7月4日,中国外长王毅访德并与德国总理默茨会面。四天后,德国高调召见中国大使抗议激光事件。有分析认为这或是德国对华政策的战略试探。
更深层看,德国正推动“战略自主”计划,试图在红海增强军事影响力,而中国的存在被解读为对西方军事话语权的挑战。德国《明镜周刊》等媒体渲染“中国威胁”的叙事,却未提及本国侦察机主动接近中国军舰的事实。
经济维度上,中德关系呈现复杂图景。2025年上半年德国对华投资同比增长12%,汽车和化工产业深度依赖中国市场。这种经济紧密联系与政治摩擦形成鲜明对比。
一位网友的评论直指核心:“德国当局面对着北溪天然气被炸,至今对美国、英国重话都不敢说一下,被激光照两下就不行了?”
因此让我说,还是“揍轻了”,谁让其没事找事靠那么近?
您说是吧?
九鼎配资-股票在线配资平台-全国十大正规配资-上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